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双滴虫与细胞核起源问题的探索──庆祝潘清华老师八十寿辰 收藏

双滴虫与细胞核起源问题的探索──庆祝潘清华老师八十寿辰

DIPLOMONADS AND THE EXPLORATION ON THE ORIGIN OF CELL NUCLEUS

作     者:李靖炎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出 版 物:《Zoological Research》 (动物学研究(英文))

年 卷 期:1996年第17卷第3期

页      面:275-28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学] 07[理学] 071002[理学-动物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  题:滴虫 双滴虫类 细胞核 起源 

摘      要:分析了可能用作研究原始性细胞核的模型的涡鞭毛虫与双滴虫核,发现实际上只有后者是适用的。以蓝氏贾第虫(Giaridialamblia)作为双滴虫类的代表,对其核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发现其核中确实还没有核仁;核被膜上有天然的缺口;但核内已经有了核骨架及5种组蛋白。比较的免疫印迹检查表明,在检查到的各种原生生物中,蓝氏贾第虫的着丝粒/动粒蛋白最接近于原细菌的相应蛋白。有人怀疑蓝氏贾第虫缺少线粒体及典型高尔基氏器等原始性特征实际上不过是由于过寄生生活所致。本文针对这种怀疑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其实所有过自由生活的双滴虫类都没有线粒体及典型高尔基氏器,看来也全都没有核仁,核被膜全都有缺口。依据上述的发现,对真核细胞发生之初原始性细胞核的特性进行了推断,进而对细胞核的整个起源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真核细胞的原细菌祖先体内就已经有了核骨架;多个类核体的DNA结合在其上而构成了核区。我们关于组蛋白的分子进化研究表明,核小体组蛋白的共同祖先在极早的时候就已经分化成了4种。因此可以相信,真核细胞的原细菌祖先很早就有了4种核小体组蛋白和核小体。本文着重分析了染色体的起源过程并进一步发展了过去已经提出的核被膜起源于原始性内质网的学说(?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