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 收藏

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

Construction of an indicator system and a case study of protection efficacy evalu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for migratory birds

作     者:杨道德 邓娇 周先雁 张志强 晏玉莹 张鸿 何玉邦 王伟 李俊生 

作者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长沙410004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岳阳414000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宁810008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出 版 物:《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5年第35卷第6期

页      面:1891-189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7[农学-林学] 090705[农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环保公益项目科研专项(201209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2021 31071946) 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CSUFT-2013001) 

主  题:保护成效评估 候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有效性 管理有效性 案例研究 

摘      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4年3月,我国已建立40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野生动物类型105个。尽管国家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仍不清楚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如何,故很有必要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开展评估。基于保护目标物种,以10a为时间尺度,采用集成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示范研究法,率先构建了我国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保护对象为候鸟的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指标进行赋分。评估框架包含1个目标层、2个系统层(生态有效性评估,分值占60%;管理有效性评估,分值占40%)、9个因素层、36个指标层,另增加人为影响赋分区(-12分—+8分)。其中,生态有效性评估包含代表性、适宜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共5个因素层及15个指标层;管理有效性评估包含管理对象、管理行动、管理保障、管理效果共4个因素层及21个指标层。为进一步验证与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近10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保护目标物种种群动态与生境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野外巡护、社区共管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对候鸟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议加强生态旅游管理;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候鸟的宣传教育、野外巡护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土地管理权属的混乱使候鸟的生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建议进一步争取土地所有权和落实管理权,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达到减少人为影响与恢复候鸟生境的目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