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特大地震灾害的应对周期 收藏

特大地震灾害的应对周期

The Period to Combat Extraordinarily Earthquake Calamities

作     者:胡鞍钢 

作者机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出 版 物:《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08年第23卷第4期

页      面:5-1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8[工学] 

主  题:地震 自然灾害 应对周期 

摘      要:地震灾害有其独特的周期性特征和模式,突出表现为突发性、危害重、冲击强、影响大、范围广等特点,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又形成不同的次生灾害,人们很难事先完全预知,更难以准确预测。地震灾害危机和人类应对灾害过程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即灾害发生期、灾民安置期、重建恢复期、灾后建设期和现代发展期。汶川地区地貌与地质构造复杂、人口密集等特点,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救灾救援十分困难。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被迅速、果断地确定为一级,属于特别严重的应急事件,政府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全力抢救受伤人员。这标志着应对汶川地震进入第一个阶段,也明确提出了这一阶段的首要目标,从而动员全国各方面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显示出中国政府在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危机时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宣传优势和举国体制优势。这次危机不仅将大幅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领导人的威望,还将配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空间布局和人口分布的新战略、新思想,在优化的基础上重新寻求发展和提高的机会。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