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黏液瘤病的诊断与防治
出 版 物:《种植与养殖》
年 卷 期:2018年第1期
页 面:11-12页
摘 要:兔黏液瘤病是由兔黏液瘤病毒所引起的家兔和野兔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自然疫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尤其以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下发生黏液瘤样肿胀为主要特征。兔黏液瘤病于1896年首次发生于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随后传至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巴拿马,至今仍有散发。1930年,经墨西哥传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至今仍在美国西部各州呈地方流行。1930年人为地引入澳大利亚。1950年传入欧洲,18个月内,传遍了法国、比利时、德国和荷兰,并越过英吉利海峡传入英国等国家,同时,北非国家也发生流行。到目前为止,兔黏液瘤病己发生过的国家和地区近60个,其中以捷克和澳大利亚最为严重。近10年来,兔黏液瘤病有向亚洲蔓延的趋势。 带毒兔和病兔是主要传染源。 健康兔与病兔或带毒兔的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物的间接接触而发生传染;虽经呼吸道飞沫可以传播,但在自然界中,主要是通过吸血昆虫(如蚊、跳蚤、刺蝇、蜱和疥螨等)机械传播;或许还有乌鸦和秃鹰等鸟类传播兔黏液瘤病毒。兔寄生虫也是传播者。 只侵害家兔和野兔,其他动物不易感。尝试感染家养动物(如鸽、猪、鸡、鸭、鹅、马、牛、绵羊、山羊和猫等)和实验动物(如豚鼠、鼠、雪貂、仓鼠和恒河猴等)以及人类,均未获成功。 兔黏液瘤病多呈季节性发生,每年8~10月夏、秋季节,吸血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为发病高峰期。 细菌病和肠道寄生虫的侵袭以及应激因素等,均可加重病情,提高死亡率。 易感性 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家兔和欧洲野兔最易感,死亡率高达95%以上;美洲的棉尾兔和田兔抵抗力均较强,是自然宿主和带毒者;加州大尾兔也是贮存宿主。 地区性 潮湿低洼地带的兔发病较多。 周期性 兔黏液瘤病表现周期性的趋向,每8~10年流行1次。 长短不一,一般为4~8天,短者3天,长者可达14天。 由于病毒毒株间的毒力强弱不同和兔的品种不同,兔对病毒的易感性也不同,故病兔症状比较复杂。分述如下: 感染南美强毒株的病兔 多经3~4天即可看到最早的肿瘤,至第6~7天,出现全身性肿瘤。病兔发热,不愿活动,眼睑、鼻、唇和耳水肿,两眼流泪,眼、鼻分泌物先是乳白色、黏性,以后发展为脓性。病兔呼吸困难,喷鼻,头部广泛性肿胀,呈狮子头状。病母兔的阴唇和病公兔的阴囊显著水肿,随后兔体多处出现肿块,初期硬而凸起,进而充血、破溃,流出淡黄色的浆液。病兔直至死前不久,仍保持食欲,死前呈现惊厥,病程一般为8~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