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生物灭绝期孢粉地层学
POLLEN AND SPORE STRATIGRAPHY OF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MASS-EXTINCTION INTERVAL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作者机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 瑞典隆德大学地质系瑞典隆德22362 加拿大(卡尔加里)地质调查院加拿大爱博塔省卡尔加里T2L2A7
出 版 物:《地层学杂志》 (Journal of Stratigraphy)
年 卷 期:2012年第36卷第2期
页 面:165-17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911142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821906)资助出版
主 题:生物地层学 孢子 花粉 大灭绝 白垩纪 古近纪 北半球
摘 要: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白垩纪-古近纪(K-Pg)之交陆地上生物大灭绝事件的趋势与灭绝速率争论不断。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上,尤其是非鸟恐龙。尽管如此,在理解K-Pg之交的生物响应以及相关的生态系统扰动时,植被的演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综述北半球内白垩纪晚期至古近纪Aquilapollenites古孢粉地理大区的孢粉地层学:在美国,晚白垩世生物组合以一系列关键门类的出现为标志,其中三冬期—坎潘期过渡期以Aquilapollenites以及相关的三突起型属的出现为标志,而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底界以睛形型的Wodehouseia属与Kurtzipitessp.的出现为标志;Wodehouseia spinata生物组合带以较大的个体与复杂的壁构造为特征,其中一系列的被子植物孢粉单元在K-Pg之交的记录中消失了,这使得K-Pg灭绝事件容易识别;具孔类花粉和Momipites与Caryapollenites两个属的关键种的出现,标志着古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复苏。近期的资料涵盖了北美大陆的大部分记录,而中国、欧洲和南半球的更多研究将更有助于理解全球陆地生物圈对K-Pg之交撞击事件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