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
Dynamic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作者机构: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006 广东省地理国情监测与综合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510006
出 版 物:《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年 卷 期:2019年第38卷第6期
页 面:1881-188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经济学]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6[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20405[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
基 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A030313551) 广东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17B010117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27)资助
主 题:资源环境承载力 突变级数法 时空变化特征 广东省 地级市
摘 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其有效评价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4个方面选取14个评价指标,基于突变理论采用突变级数法,评估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0—2015年城市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近15年广东省各市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整体上呈小幅度下降趋势;广东省从大部分地区处在高承载力范围逐渐变为珠三角地区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相对高而东莞、深圳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弱;各子系统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影响不同;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为承载力支撑基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为承载力的有力保障;其中,江门、汕头、惠州、佛山等市城市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最高,整体上表现为经济水平与资源环境越平衡的地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越高;各子系统承载力指数变化呈现不同形态;经济子系统突显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水平越高则其承载力越高,整体呈现小幅增长模式,而流动人口加剧,导致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指数出现小幅下降;资源子系统承载力基于资源保有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状态较为稳定;环境子系统承载力则因环境污染而呈现下降趋势;广东省各市子系统承载力指数空间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承载力指数分布基本与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资源环境复合系统承载力指数分布与广东省地形大致相符,呈现粤东粤西高,并逐渐向东莞、深圳珠三角地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