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之礼观
出 版 物:《中国哲学》
年 卷 期:2000年第8期
页 面:1-11页
摘 要:礼是先秦诸子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它不仅是今人指称为仪礼的部分,更广泛地概括了当时宗法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注:先秦典籍论及“礼颇多,如谓:(1 )“制度在礼(《礼记·仲尼燕居》);(2)“礼,经国家,定社稷, 序民人(《左传》隐公十一年);(3)“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4)“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本文所关注的是制度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春秋战国之交,礼崩乐坏,诸子百家蜂起并出,纷纷针对时弊提出救世之方,“礼的议题就成了诸子百家最主要的时代课题。后代学者都以儒道两家代表对周代礼制文化正反两极的立场,笔者个人也曾抱持如此看法。但若对此问题加以进一步的思索,就会发现仅从肯定与否定两个对极的观点去看儒道的文化观,是过于简单化且失之笼统。先秦道家就有老、庄及黄老三大派别,庄子学派对儒家的礼观,确实有较鲜明的对立,但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则非如此对立,至于战国黄老,它的融合性格则十分明显。总之,道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主“时变乃是道家的一大特长(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一再肯定道家主“时变的特点。),因此先秦道家各派对于礼制问题的思考,并非一成不变,由老子、庄子至稷下黄老,形成了一条逐渐开阔的线索。本文将就老子、庄子与稷下道家有关礼的概念进行探讨。一 老子之礼观作为史官的老子,通晓礼,是史官的专职。孔子问礼于老子,不仅《史记》有明确记载,先秦典籍中亦多所记载(注:《庄子》书中《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等篇,记述孔子与老子谈论仁义礼及至道等问题;《吕氏春秋·当染》谓:“孔子学于老聃;儒家典籍《礼记·曾子问》对孔子问礼于老子有四则具体的记述。),《礼记·曾子问》的记述尤为具体,《曾子问》中有四处清楚地记载了孔子向老聃请教如何处理丧礼的内容。《老》书言及礼有两章,即通行本三十一章及三十八章。《曾子问》记载孔子向老聃请教有关礼的仪节问题,但从《老子》书上看来,老子(注:《老子》一书为老子《老聃》所自著,个人同意司马迁《史记》老子本传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先秦典籍中得到印证,如《庄子》、《荀子》及《吕氏春秋》等。拙著《老子今注今译及其评价》序文中亦提到这个问题。)所关心的并不是仪节,而是作为政治秩序的礼。《老子》谈到礼的地方并不多,却有其特殊的哲学意涵,并反映着深刻的时代意义。《老子》三十一章中提到丧礼,但所谈的并不是丧礼的仪节,而是藉丧礼表达对战争为人类带来惨烈灾难时流露内心戒惧审慎的哀戚心情(注:《老子》三十一章:“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另一处(三十八章)谈到礼,是将它和仁义与道德并举列论。前者藉礼表现了老子对时代悲剧的悲悯之情及深厚的人道关怀;后者论礼,则表达了老子试图贯通形上之道与形下之礼义,以求其无为而治的治道理想正常运作于现实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