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人本思想比较研究
出 版 物:《中国哲学》
年 卷 期:1997年第9期
页 面:7-12页
摘 要:一公元前6——4世纪的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思想界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昏暗的政治生活和动荡的社会现实,又给人们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授徒讲学、学派林立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术研究的高潮。当时,对人的问题进行探索的思想家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人,他们丰富和发展了处于萌芽状态的人本思想,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首先对天命、鬼神等超自然物采取了怀疑、否定的态度。仅见于《论语》的材料,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①]“敬鬼神而远之,[②]“子罕言利与命,与仁。[③]当然,在《论语》中也有诸如“天丧予,“天厌之,“知我者,其天乎!“天生德于予,“天之未丧斯文也等语句。但是,只要我们对此进行详慎的考察,就会发现,这里的天并无赏善罚恶的人格神的迹象,只不过是孔子在危难时刻赌咒发誓,聊以自慰的话。天在孔子眼中,只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④]的自然之天。从“五十而知天命,[⑤]“不知命,无以为君子,[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⑦]也可以看出,这里的“天命,实际上说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或客观必然性,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验之以孔子的著作《春秋》,在243年的史事中,凡记灾异122次,均只是客观地记述事实,并没有涉及鬼怪和天人感应之类的事情。[⑧]而“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⑩]“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为鬼。……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所由生也,(11)更表明了孔子对鬼神超自然力的怀疑、否定和祭祀鬼神是统治者神道设教的看法。特别是孔子对社会上流传的一些神怪传说,如“夔一足、“黄帝四面等都从历史和人事的角度进行了重新解释,更体现了他对鬼神的态度。(12)但是,对天命、鬼神的怀疑和否定,并非孔子的目的,因为对此类事物批判,必然会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于是,孔子就把人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阐述了自己关于人的学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