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楚雄盆地洒芷古油藏成藏与破坏主控因素 收藏

楚雄盆地洒芷古油藏成藏与破坏主控因素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oil accumulation and destruction in paleo-reservoirs,Sazhi area,Chuxiong Basin

作     者:彭金宁 刘光祥 吕俊祥 Peng Jinning;Liu Guangxiang;Lü Junxiang

作者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出 版 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Oil & Gas Geology)

年 卷 期:2009年第30卷第6期

页      面:768-77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项目"南方海相外围探区油气勘探潜力评价"(G0800-06-ZS-152) 

主  题:孔隙型 裂缝型 成藏要素 洒芷古油藏 楚雄盆地 

摘      要:楚雄盆地自下寒武统至白垩系,在多处发现油气苗和沥青显示。研究认为,导致洒芷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晚期构造隆升与大幅度的剥蚀,它们使得古油气藏暴露地表;晚期挤压冲断伴生的张性破裂缝窜通地表,使油气散失也是一个不可低估的破坏因素。油藏孔隙类型主要有两种:下部主要为原生型孔隙(上三叠统);上部主要为裂缝型孔隙(侏罗系)。下部的孔隙型沥青是早期成藏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残迹。这说明斜坡区、隆起区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有利于古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