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不完全合约视角下的公共品负担理... 收藏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不完全合约视角下的公共品负担理论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 Theory of the Public Goods Burden

作     者:龚强 张一林 雷丽衡 GONG Qiang;ZHANG Yilin;LEI Liheng

作者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金融系 

出 版 物:《经济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年 卷 期:2019年第54卷第4期

页      面:133-14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经济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703131 7177314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91)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18VSJO7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6YJC790141) 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SC16C046)的资助 

主  题:PPP 公共品定价 不完全合约 供给侧改革 发展阶段 

摘      要:地方政府出于维护和提高公共福利的目的,有激励待社会资本进入后,利用PPP合约的不完全性对PPP项目进行行政干预(例如,调低公共品的收费价格),后果是社会资本的利益受损,这是社会资本作为公共品提供者面临的公共品负担。基于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博弈模型,本文揭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地方政府推广PPP模式的不同最优策略。20世纪90年代尝试开展PPP模式时,由于PPP项目数量较少且市场对基础设施需求旺盛,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事前给予社会资本优厚条款,待社会资本进入后,再以施加公共品负担的形式提高公共福利,避免社会资本获得过高的私人利益。不同于过去,当前PPP模式被作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稳定地方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但当前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已大幅提升,如果地方政府仍然事后对社会资本施加公共品负担,将严重弱化社会资本的进入激励,引发PPP项目落地难、实施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指出,当前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通过合理界定自身权力边界,减少地方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唯此才能提高社会资本的进入激励,让PPP模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障公共品供给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