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MIC多晶硅薄膜阳极的微腔有机发光器件 收藏

基于MIC多晶硅薄膜阳极的微腔有机发光器件

The Microcavit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Based on Metal Induced Crystallized Poly-crystalline Si Film Anode

作     者:李阳 孟志国 吴春亚 王文 郭海成 张芳 熊绍珍 LI Yang;MENG Zhiguo;WU Chunya;WANG Wen;GUO Haicheng;ZHANG Fang;XIONG Shaozhen

作者机构:南开大学光电子所天津市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 香港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中国香港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44 

出 版 物:《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Research & Progress of SSE)

年 卷 期:2008年第28卷第2期

页      面:241-244,27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08[工学-电气工程] 0809[工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工学] 0805[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3[工学-光学工程] 0702[理学-物理学] 

基  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平板显示专项(批准号:2004AA3035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批准号:60437030)支持 

主  题:金属诱导多晶硅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微腔 

摘      要:通过对溶液法金属诱导晶化多晶硅薄膜制备工艺的优化,制备出性能良好的P型掺杂多晶硅薄膜。厚度为50nm的MICP+-Poly-Si薄膜的方块电阻可降低至400Ω左右,其光学特性表现为在红光区域具有比较高的反射率和很小的吸收率,因此用它替代ITO用作红光OLED的阳极材料。由于此薄膜对可见光比较高的反射率和阴极铝对可见光的高反射性,使之形成了一定Q值的微腔效应。结果显示该器件的最大流明效率为5.88cd/A,比用ITO作阳极制备的OLED提高了57%。进一步优化器件结构,调整发光层在腔中的最佳位置,可以大大增强发光强度,从而可以实现发光强度高、单色性好的红色微腔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