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兔尺桡骨解剖学测量的新型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收藏

基于兔尺桡骨解剖学测量的新型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ESTABLISHMENT OF A NEW RADIUS DEFECT MODEL BASED ON ULNA ANATOMICAL MEASUREMENT IN RABBITS

作     者:刘寒江 郭营 梅伟 LIU Hanjiang;GUO Ying;MEI Wei

作者机构:郑州市骨科医院郑州450052 

出 版 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年 卷 期:2016年第30卷第2期

页      面:173-17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桡骨缺损 动物模型 Micro-CT 解剖测量  

摘      要:目的介绍一种基于兔尺桡骨解剖学测量的骨缺损模型建立方法,为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标准化模型参考。方法取健康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5只,对其尺桡骨进行解剖及micro-CT测量分析。另取健康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0只。3组均通过手术造成双侧桡骨缺损,A组选择桡侧腕伸肌与指伸肌间隙入路,用线锯造模,完全切除骨膜和骨间膜;B、C组基于兔尺桡骨解剖学测量分析结果,选择桡侧腕伸肌与指深屈肌间隙入路,用电锯造模,B组完全切除骨膜和骨间膜,C组切除骨膜、保留骨间膜。分别于术后即刻及15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micro-CT及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定量分析;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骨缺损区成骨情况。结果 A组实验动物发生术中血管损伤1只、肌腱损伤2只,术后血肿及感染各1只;C组发生术后感染1只;B组无并发症发生;A组并发症发生率(50%)显著高于B(0%)、C组(10%)(P0.05)。术后15周HE染色和Masson染色示,A组有新生骨形成,但结构紊乱,骨质硬化;B、C组可见有新生骨形成,骨细胞中间仍有成软骨细胞存在。结论选择桡侧腕伸肌与指深屈肌间隙入路制备兔桡骨缺损模型,显露明显,出血量少,有效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为大段骨缺损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造模方法;骨间膜在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过程中有一定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