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华民族”语义的历史生成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Meaning of “China”and “The Chinese Nation”作者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 版 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12年第52卷第6期
页 面:1-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30404[法学-中国少数民族史] 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摘 要:中国、中华民族是当代两个普遍使用、耳熟能详的词语,它们的语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萌蘖而生、曲折流变、逐渐成形并最终确定。中国较早见于周代,初义为中央之城,指代周天子所居京师,而与四方对称,后又衍化出诸夏列邦、国境之内、中等之国、中央之国等多种引申之义。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家概念,萌发于宋代。国体意义上的中国概念,是在与近代欧洲国家建立条约关系时正式出现。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古汉语的族、族类,是区分内华夏、外夷狄的旧式民族主义概念,而双音节的民族一词,乃是近代民族主义概念,以往多认为是从日本输入的。由民族与中华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中华民族出于晚清,曾与中国民族同位并用。中华民族呈现的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今天的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在多样性中保持强劲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