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提肛肌的病理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收藏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提肛肌的病理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levator ani in children with neurogenic fecal incontinence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作     者:林芃 陈雨历 林秀华 

作者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济南250033 福建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 

出 版 物:《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年 卷 期:2003年第24卷第5期

页      面:409-41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2[医学-儿科学] 10[医学] 

主  题:神经源性大便失禁 患儿 提肛肌 病理学改变 

摘      要:目的 对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的提肛肌进行病理学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取22例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的提肛肌标本,男15例,女7例,平均8.2岁。另取8例排便正常儿童的提肛肌作为对照,男5例,女3例,平均8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Y、NF200和MBP)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对照组所有提肛肌标本NF-200和MBP均强阳性反应(染色强度++~+++),SY染色深且数目多。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组,SY染色浅,小且数目少,NF-200和MBP染色强度均较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但脊髓脊膜膨出术后组和隐性脊柱裂患儿组之间SY、NF-200和MBP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提肛肌神经支配异常是造成提肛肌功能不全的病因,为临床上采用盆底功能锻炼、生物反馈和手术等方法恢复提肛肌肌肉功能来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