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众声喧哗戏中戏——从《花腔》到《应物兄》 收藏

众声喧哗戏中戏——从《花腔》到《应物兄》

Voices and Sound in a Meta-play:From Huaqiang("Truth and Variations")to Yingwuxiong("Brother Yingwu")

作     者:程德培 CHENG Depei

作者机构:不详 

出 版 物:《扬子江(评论)》 (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年 卷 期:2019年第1期

页      面:5-17,I000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  题:《花腔》 众声喧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戏中戏 日常生活 知识分子 外国作家 2001年 

摘      要:不夸张地说,我感觉到这倒是我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奇迹性的发现。知识分子生活好像时刻处于一种“正反合的状态,各种话语完全搅和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就是剪断了也还理不清。——李洱《问答录》一2001年《花腔》首发于《花城》杂志,次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那时李洱35岁。很多同行羡慕作者的年轻,连远在德国的马丁·瓦尔泽都说:“《花腔》用三段不同故事来展示个人在历史中的细微感受,其方法、视野和思辨力令人望尘莫及,德国作家也不具备此种能力。倘若我如李洱一般年轻,我会妒忌他。原来,衡量年轻与否的标准来自于作品的分量。《花腔》涉足中国复杂且微妙的历史,其讲述方法也是典型的中国腔调,即便如此,外国作家也能感同身受,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