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的焦虑”——论后朦胧诗抒情策略转移的心理动因
出 版 物:《当代文坛》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年 卷 期:2004年第3期
页 面:61-6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后朦胧诗 抒情艺术 生命体验 人道主义 社会批判意识
摘 要:朦胧诗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长的精神花朵,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三千年古典诗词一脉承传的使命意识与新诗救亡图存的悲愤呐喊以朦胧诗的形式获得最为精彩的回放.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后朦胧诗人在彻底颠覆抒情和意象艺术,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生能力和诗学资源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文本范式--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诗歌风格浮出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