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 收藏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

Non-Smithian strata in the orogen

作     者:张克信 冯庆来 宋博文 张智勇 王永和 潘桂棠 陆松年 赵小明 邢光福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南京210016 

出 版 物:《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 卷 期:2014年第21卷第2期

页      面:36-4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819[工学-矿业工程] 07[理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0816[工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基  金: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1212011121036 12120113012500 12120113023200) 

主  题:造山带 大地构造相 非史密斯地层 造山带地层系统理论模型 

摘      要:造山带一般都经历了多期板块裂解与拼合的复杂演化过程。造山带地层体在造山带洋盆会聚、俯冲消亡和陆内造山阶段,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俯冲带在消减板块下潜过程中,盆地中先前在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原始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基质)、同沉积滑塌岩块,与先前在热力机制下形成的蛇绿岩和火山弧,与早先裂解的陆壳碎片等最终一并带入俯冲带内遭受剪切,发生构造混杂,由这种混杂作用形成的地层体通常由经强烈构造剪切作用的基质(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和混入的多种外来岩片(块)构成,是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的主体。对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要针对基质和外来岩片(块)分别进行划分、对比研究。特别对基质中的外来岩片(块),要进行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历程的精细解剖与研究。通过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建立造山带地层系统理论模型,恢复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历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