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为何能持续三千年游牧:草地、牲畜、人口关系的分析
Understanding 3000 years of nomadic history of Mongolian Grassland: grassland, livestock and population作者机构:美国奥本大学林业与野生动物学院美国阿拉巴马州3684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呼伦贝尔国家定位站北京100081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理学院景观生态与生态系统科学实验室美国密歇根州48823 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出 版 物:《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 卷 期:2019年第33卷第6期
页 面:40-4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090503[农学-草业科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909[农学-草学] 0905[农学-畜牧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美国国家基金项目"Ecosystems and Societies:Divergent Trajectories and Coevolution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生态系统与社会:蒙古高原上的分歧轨迹和联合演化 课题号:1523628) 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草场‘三权分置’改革社会影响评价研究"(2017ZD1)资助
摘 要:文中基于草地、牲畜、人口的关系分析蒙古高原三千年游牧的历史。一定的草地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牲畜,如果牲畜数量过多或放牧强度太大,超越可持续草地生产力的临界值,草原就会退化;一定的牲畜数量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人口,如果人口过多会导致人均牲畜数量太小,人口也就不可持续。人口承载力是草地可承载的人口阀值;从生活水平的角度分析,这个阀值并不是最佳的人口数量:人均牲畜数量先是随人口与牲畜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然后开始减少到最低水平。在封闭的游牧系统里,一般来说,人口承载力受生态承载力及其他因素制约,最佳承载力低于最大生态与人口承载数量。游牧是适应蒙古高原非平衡生态和保持流动性的有效选择;除草地是牲畜的限制条件外,频发的灾害和战乱调控了牲畜与人口数量,保持了草地生态平衡和游牧可持续性。如今蒙古高原已不再封闭,自然灾害也不再是调控人口的最主要因素,草原生态系统也更加日益开放,草地、牲畜、人口的关系变的更加复杂,技术创新、产权变革和生计转型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