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听”得见的城市:晚清上海的钟声与感官文化 收藏

“听”得见的城市:晚清上海的钟声与感官文化

The Audible City: The Tolling Bells and Auditory Culture in Late Qing Shanghai

作     者:季凌霄 

作者机构: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 

出 版 物:《新闻与传播研究》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年 卷 期:2019年第26卷第1期

页      面:98-113+12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文学] 08[工学] 083304[工学-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M6213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  题:钟声 听觉方式 感官文化 城市感知 听觉现代性 

摘      要:论文从19世纪下半叶在租界上海出现的钟声切入,讨论围绕钟声而形成的听觉感官文化。钟声蕴含着城市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故而当时的出版物采用了写实的再现框架对之进行说明,同时记录下时人听取钟声的心智反应与身体倾向。钟声的听觉过程涉及听、看与知。例如火警钟的听觉过程是在听、看和钟声-城市地理知识之间的不断回返。在此过程中,人们对城市展开了地图式的抽象与理性的体认,借由钟声获得感知城市的新的视点;城市作为行动者,亦通过钟声将其合理化的机体展露出来。与此不同的是,传统城市的钟鼓声所关联的听觉方式总是包含着对身体安置的规定,将感知与行动引向边界城市中的具体地点。物质性的城市、钟声与听觉感官文化是同构的关系。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