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其生态因子
STUDY ON POLLEN MORPHOLOGY AND ECOLOGICAL FACTORS IN THE REGION OF YAOLUOPING MOUNTAINS,ANHUI作者机构: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湿地生态研究所合肥230039 合肥师范学院生物系合肥230061
出 版 物:《微体古生物学报》 (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08年第25卷第2期
页 面:166-18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151)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3043102)~~
主 题:花粉形态 古植被 古气候 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 安徽
摘 要: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月份开花的25科41属47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扁球形至超长球形,P/E值最大的为安徽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 et ***),大小为1.71(1.28—2.30)μm,最小的为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大小为0.83(0.58—0.97)μm;花粉最大的为萱草[Hemerocallis fulva(L.)L.],大小为93.8(85.0—100.0)×61.1(51.3—70.0)μm;最小的为草绣球[Cardiandra moellendorffii(Hance)Migo],大小为11.1(9.5—12.5)×8.8(7.5—10.0)μm。萌发孔主要有单沟(8.3%)、3—4沟(18.8%)、多沟(8.3%)、3—4孔沟(58.3%)、散孔(4.2%)、无萌发孔(2.1%)等类型。外壁纹饰主要有刺状(12.5%)、细网状(33.3%)、粗网状(16.7%)、颗粒状(25.0%)及无明显纹饰(12.5%)等类型。同时研究了其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特别提供了7月份的气候因子,得出这些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利用地层中相应化石花粉重建大别山地区古植被、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这些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