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 收藏

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and Its social Helping Mode

作     者:李向平 LI Xiang-ping

作者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 

出 版 物:《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 卷 期:2010年第9卷第3期

页      面:26-30页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3[法学] 030301[法学-社会学]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基金资助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09JJD20005) 

主  题:社会慈善 宗教发展 救助模式 

摘      要:社会慈善或社会救助,是中国宗教发展和进入社会的唯一路径;而中国宗教最能实践的,就是灾难时期的社会救助及其公益慈善事业。在此路径之中,中国宗教亦获得了它们应有的变迁与发展,同时也相应地构成了中国宗教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若干模式:救助式社会救助、指令式社会救助、交换式社会救助和特殊式社会救助。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功能。所以,中国宗教虽然能够适时地进入社会,以其独特地意义系统、服务方式和民间组织,进而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自我服务,发挥出它们应有的社会协调功能。但是,如何把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模式,建构为一种社会建设的行动单位,而不把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与社会公益服务,局限于精神和心灵的安慰与咨询,或者是局限于一些财物的捐助。就此而言,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功能,应当是把财物的捐助行动与社会的重建整合起来,最终建构一种新的慈善理念——社会慈善,以真实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