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周围型肺癌的支气管血管集束征——CT病理表现及其形成机制 收藏

周围型肺癌的支气管血管集束征——CT病理表现及其形成机制

Bronchovascular convergence sign in peripheral lung cancer ——CT-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mechanism

作     者:韩玉成 程绍玲 初建国 袁越 亓月琴 郭永利 大松广伸 永井完治 西胁裕 HAN Yu-cheng;CHENG Shao-ling;CHU Jian-guo;YUAN Yue;QI Yue-qin;GUO Yong-li;Hironobu Ohmatsu;Kanji Nagai;Yutaka Nishiwaki

作者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33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27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116011 大连化工厂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33 日本国立癌中心东病院呼吸器科 

出 版 物:《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Journal of China Clinic Medical Imaging)

年 卷 期:2001年第12卷第2期

页      面:93-97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基  金:辽宁省基金资助科研课题 

主  题:肺肿瘤 CT 支气管血管集束征 

摘      要: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的支气管血管集束征CT表现,并结合病理改变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0例周围型肺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和病理基础。依据数目和程度将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分为0~Ⅲ度,并对该征象在肺癌瘤体上的方位进行计数分析。结合各度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与肺癌的大小、手术病理分期、病理改变的关系分析此征的形成机制和判断预后的价值。结果:①小于或等于10mm周围型小肺癌的绝大多数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为0度。11mm以上周围型肺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程度加重,但是11~20mm和21mm以上组两组肺癌之间无明显差别。②随着肺癌病理分期的提高,重度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比例亦升高。③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在肺癌瘤体的4个象限上均可出现,支气管气相以肺门区和外围区为多。结论:①肺癌瘤体内纤维化灶和肿瘤增殖破坏致使肺结构的塌陷皱缩是形成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基本原因。②血管集束征并非肺癌的供血血管和肿瘤血管。③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程度间接预示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