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诗经》研究的文学人类学进路 收藏

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诗经》研究的文学人类学进路

作     者:杨骊 

作者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出 版 物:《当代文坛》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年 卷 期:2014年第4期

页      面:49-5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在实证与阐释之间:文学人类学多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1YJCZH2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0&ZD100 

主  题:《诗经》研究 跨文化阐释 三重证据法 文学人类学进路 

摘      要:自从葛兰言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诗经》研究方法,后继者无数,使得文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在20世纪《诗经》研究学术史上成果斐然。文学人类学研究《诗经》的方法论经历了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笔者在方法论视域内选取葛兰言、闻一多、白川静、叶舒宪四位中外学者的《诗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透视他们各自进行跨文化阐释的得失以及方法论的演变。在跨文化阐释方面,葛兰言和白川静采用同一文化圈或类似历史时代的原则进行简单类比,闻一多和叶舒宪则采用更大的文化通则进行综合类比。此外,叶舒宪的三重证据法利用多重证据之间互证,对过度阐释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限定。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