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小说中意识形态意义的“妖”
The Ideological Meanings of the Yao in Tang Stories作者机构: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
出 版 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13年第50卷第6期
页 面:97-10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摘 要:现有关于妖的研究都侧重于其作为本体论的含义,本文主要分析意识形态意义的妖。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妖是权威主体标记异端的一种重要手段。政治、宗教以及与性别有关的文本都倾向于把意识形态意义的妖自然化,强调权威和异端之间的权力定式。唐代小说则把这个意义的妖戏剧化,揭示了不同甚至矛盾的视角,探讨了肯定或颠覆妖背后的权力定式以及固有故事模式的各种可能性。这些对意识形态意义的妖的不同表现,显示了唐代小说作为大众型话语的多样性、不稳定性、幽默性等特点。唐代小说对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妖的戏剧性表现,为后代文人在文言小说和神魔小说里的进一步探索打下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