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 收藏

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

The 16 August 2003 Chifeng earthquake:Is it a lower crust earthquake?

作     者:韦生吉 倪四道 崇加军 郑勇 陈颙 WEI Sheng-Ji;NI Si-Dao;CHONG Jia-Jun;ZHENG Yong;CHEN Yong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合肥230026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 版 物:《地球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年 卷 期:2009年第52卷第1期

页      面:111-11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理学-地质学] 0819[工学-矿业工程] 070801[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07[理学] 0707[理学-海洋科学]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0825[工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0704[理学-天文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25005)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116-1)资助 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果编号08-003 

主  题: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近震波形 远震波形 下地壳地震 

摘      要:利用宽频带远震数字地震记录,计算赤峰台下方接收函数,得到了MOHO面深度为34~35km,并结合CRUST2.0模型等前人工作成果得到了赤峰地区的速度结构.我们以此速度结构作为模型,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初步确定震源深度;再利用IRIS9个台站远震体波数据,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和观测记录的方法进一步精确确定震源深度并验证反演得到的机制解,得出此次地震矩震级为5.2,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315°/64°/19°,节面II:216°/74°/152°,震源深度为25±2km,已深达下地壳.本文初步讨论了这样的发震深度所对应的可能发震机理和岩石物理特征,认为赤峰地区的下地壳处于相对低温的状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