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的定义之争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基于列宁时代观的视角
The "Definition Debate" of Lenin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Marxism Sinicization——A Perspective Based on Lenin's View of the Times作者机构: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出 版 物:《社会主义研究》 (Socialism Studies)
年 卷 期:2019年第1期
页 面:28-3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法学]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 金: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列宁和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未来社会实现路径的比较研究"(16BkS075)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视角重新审视列宁对第二国际的评价"(15ZD051)
摘 要:列宁的时代观是对世界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基本状态作出的一般性判断,他明确地将时代问题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结合起来,赋予时代问题以鲜明的实践特色。列宁的时代观是贯穿列宁主义的逻辑链条,是打开列宁主义的一把钥匙。在时代观视阈下考察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之争,可以看出,二者在时代问题的把握上、在列宁主义时代观、列宁主义的理论渊源及理论使命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正确的。季诺维也夫定义中对农民问题的突出强调,抓住了列宁主义中最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部分,并没有降低列宁主义的国际性。因此,季诺维也夫的表达更加合理。斯大林的定义,夸大了列宁主义的国际性,湮没了内含于列宁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导致了苏联和各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主体自觉性的长期缺失。尽管如此,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他指导下的共产国际使中国共产党免受改良主义的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当然,斯大林对列宁主义国际性的扩大化强调,也助长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倾向,妨碍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主体自觉性的生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一定意义上正是中国共产党扬弃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列宁主义观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主体自觉性提升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