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收藏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Co-seisimic Surface Rupture and Dextral-slip Oblique Thrusting of the M_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作     者:李海兵 付小方 Jerome VAN DER WOERD 司家亮 王宗秀 侯立玮 邱祝礼 李宁 吴富晓 许志琴 Paul TAPPONNIER LI Haibing;FU Xiaofang;Jér(o)me VAN DER WOERD;SI Jialiang;WANG Zongxiu;HOU Liwei;QIU Zhuli;LI Ning;WU Fuyao;XU Zhiqin;Paul TAPPONNIER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610081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Strasbourg EOSTStrasbourg67084France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四川省109地质队成都610010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Paris75252France 

出 版 物:《地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08年第82卷第12期

页      面:1623-164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801[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07[理学]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72122)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010611811和10210610105)共同资助成果 

主  题:汶川地震(Ms 8.0)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斜向逆冲 快速崛起 青藏高原 

摘      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S8.0),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多次野外考查表明,汶川地震(MS8.0)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使两条NE走向、倾向NW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并沿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275km,以逆冲运动伴随右旋走滑为其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11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量至少约12m;沿灌县-安县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80km,表现为纯逆冲运动的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4m;另外发育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连接于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的小鱼洞破裂带,以左旋走滑兼有逆冲运动为特征。地表破裂基本沿袭早先活动断裂带上,并使早先抬高的地貌更加抬高,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在同一断裂带上重复发生过,并且无数次地震活动(包括类似汶川MS8.0地震的强震)的累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龙门山。根据同震断裂面以及断裂面上的擦痕分析表明,汶川地震是由两次破裂事件叠加而成,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后期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这种破裂过程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陈运泰等,2008;Ji,2008;王为民等,2008)一致。在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北川—南坝段)只反映了第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利用长期滑移速率与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对比,估算出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汶川地震(MS8.0)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通过对比研究,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与龙门山具有很相似的转换挤压构造特征,斜向逆冲作用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快速崛起的主要机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