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收藏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作     者:徐丽鹃 陶水平 

作者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版 物:《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年 卷 期:2015年第38卷第6期

页      面:99-10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基  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周礼乐制度下‘六诗’之建构与传播"(14wx27)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官文化语境下的周代‘六诗’研究"(ZGW1420) 

主  题:“六诗” 风赋 比兴 雅颂 体用 仪式 

摘      要:六诗是中国本土生成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理解中国早期文艺思想和艺术形态的一个核心关节点。文章在比较章必功、王昆吾两位先生的六诗观点基础上,认为从体用思维来考察六诗形态较为可取。六诗最初是作为诗、乐、舞相融合的祭歌形态而存在的,声义并用。虽然早期诗、乐、舞艺术合而不分,但在仪式行为演述过程中,六诗每一项不同种类文本都有区别于其他各项的规约性和主导性演示方式。同时,周代六诗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和多层累性特点。从整体横向层面上看,六诗是一组相互关联,融合了乐舞、文辞、诗史以及仪式表演于一体的具有不同功能的混合型诗歌艺术形态。从纵向历史发展而言,六诗体系经历了逐步生成、丰富和完善的积淀过程,最终由诗乐形态改造为以诗辞教化为基点的六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