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西段古元古代北大河岩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amphibolites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Beidahe Group-complex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作者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50
出 版 物:《中国地质》 (Geology in China)
年 卷 期:2005年第32卷第4期
页 面:541-54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2[理学-地球化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0901[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0102003) 祁连西段1:25万区域遥感调查项目(DK0002019)资助
主 题:斜长角闪岩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北大河岩群 古元古代 祁连山西段
摘 要:以大陆碎块形式残存于北祁连造山带内部的古元古代北大河岩群早期发育有大量的斜长角闪岩,其原岩为玄武岩,Alk—∑FeO—MgO图解、REE特征、里特曼组合指数等均显示斜长角闪岩属钙碱性系列范围,个别显示弱碱性,斜长角闪岩具有较高的Al2O3、ΣFeO和低的Mg#,这些特点反映其成分演化程度较高,表明火山岩的形成与古老地壳的活化有关,有较强分异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在Ti—Zr—Y图、Ni—FeO/MgO图解和Ta/Yb—Th/Yb图解上斜长角闪岩均显示火山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特点,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形式图、稀土元素整体特征与钙碱性岛弧玄武岩基本相同;87Sr/86Sr=0.71617~0.72033,143Nd/144Nd=0.512414~0.512495,εNd=-2.79~-4.37。显示出壳源性质或者是受到大陆下地壳的混染作用而形成。因此推测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岩浆弧作用的产物,说明在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和柴达木克拉通之间存在古洋盆的俯冲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