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型金矿床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模型研究综述
Review of Geological Background,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Forming Model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作者机构: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出 版 物:《地质科技情报》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 卷 期:2018年第37卷第6期
页 面:163-17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14KJ176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3032)
主 题:造山型金矿床 构造背景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模式 综述
摘 要:造山型金矿床与造山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对造山型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期、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规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矿模型进行了总结。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时间与大陆地壳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热事件对应,主要形成于陆缘增生造山带,少量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带。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6%~12%)、富CO_2(10%~50%)的特征,可以与其他类型的金矿床进行区分。就地球化学特征而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差别较大,如太古宙与元古宙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的δ^(18 )O值集中在6‰~11‰、δ^(13)C值变化范围为0^-10‰,而显生宙造山型金矿床δ^(18 )O值为7‰~13‰、δ^(13 )C值为0^-10‰;太古宙造山型金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集中在0~9‰之间,而显生宙造山型金矿床则集中于0~10‰之间;各时代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均相对富集D同位素,δD值集中于-80‰^-20‰之间。Pb和Sr同位素虽然在示踪物质来源方面研究进展较大,但是仍不能很好地指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壳连续模式、变质脱挥发分模式、断层阀模式以及盆地尺度两阶段模式等成因模式先后被提出,用于描述造山型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但关于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模式仍存在较大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