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微体生物记录 收藏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微体生物记录

LATE QUATERNARY MICROFAUNA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RECORDED IN CORE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SOUTH CHINA

作     者:董艺辛 刘春莲 阴家润 杨小强 Franz T.FRSICH 高芳蕾 DONG Yi-Xin;LIU Chun-Lian;YIN Jia-Run;YANG Xiao-Qiang;Franz T.F(U)RSICH;GAO Fang-Lei

作者机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北京100083 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古生物研究所维尔兹堡97070 

出 版 物:《古脊椎动物学报》 (Vertebrata Palasiatica)

年 卷 期:2007年第45卷第2期

页      面:161-17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5[理学-第四纪地质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331007) 面上项目(编号:4027201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4009757)资助 

主  题:珠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有孔虫 介形类 环境演化 

摘      要:珠江三角洲是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在珠江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微体生物是珠江河口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中的重要组分,是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样品取自PD孔岩心,钻孔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113°28′35″E, 22°53′41″N),孔深16.7 m。代表约25 100年以来的沉积。PD孔中见有孔虫6属10种,其中以Ammonia beccani为优势种。根据地层分布特征,可识别3个有孔虫层位。介形类共7属9种,丰度较低,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代表,在5个层位相对富集。根据微体生物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PD孔晚第四纪沉积可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A.三角洲前缘阶段(-16.7~-13.5 m;25 100~24 000 aB.P.):岩性为粗砂、砂至砂质粉砂。主要含Ammonia属的4个种(***、***.、***、***),丰度均较低,其中Ammonia beccarii为优势种。不见适应于正常浅海的Elphidium属。介形类以滨岸类型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出现少量双壳类。代表河口附近水深10 m以内软泥底质、受河流影响大、水体动荡的半咸水环境。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较低,同样指示低海平面时期的沉积。B.河口湾阶段(-13.5~-10.6 m;24 000~22 400 aB.P.):岩性为粘土质粉砂至粘土。前一阶段出现的Ammonia 4个种的丰度比较高,且出现浅海底栖分子Elphidium advenum和***,以及浮游有孔虫分子Globigerinoides sp.。介形类出现Bicornucythere leizhouensis、***、Alocopocythere goujoni、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等适应水深较大的分子,而滨岸浅水分子较少。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相对升高。代表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沉积。C.三角洲平原阶段(-10.6~-9.2 m;22 400~21 700 aB.P.):底部为一薄层花斑状风化粘土,表明曾短期露出水面。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深灰色粉沙质粘土。不含微体生物和双壳类,反映不稳定的环境条件。由于海平面降低,磁化率表现为持续低值。有机碳和C/N比值很高,表明有丰富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海洋影响较小。D.陆地风化阶段(-9.2~-7.4 m;21 700~3 700 aB.P.):岩性为1.6 m厚的杂色粘土,不含任何生物化石,有机碳含量极低,是长期强烈风化作用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盛期。E.潮坪沉积阶段(-7.4~-2.5 m;3 700~2 600 aB.P.):互层状深灰色粉沙质粘土、灰色粉沙和细沙,含广盐性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和Arenoparrella asiatica,以及少量介形类,如Sinocytheridea impressa。典型的半咸水双壳类Potamocorbula amurensis较为丰富,另外还见藤壶和虫管碎片,指示盐度频繁波动的潮间带环境。F.上三角洲平原阶段(2 600 aB.P.以来):未见任何有孔虫和双壳类,顶部见少量陆相介形类Cypria yanchengensis,磁化率变化频繁,C/N比值较高,表明陆相影响不断增强,且环境条件不稳定。研究区晚第四纪古环境的演化是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的。上述沉积环境变化序列表现出两次海进一海退旋回,分别对应阶段A至阶段D和阶段E至阶段F,相应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两次海平面上升事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