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乡村建设、社会改造与“革命青年”——从《丰收》中的两组细节看... 收藏

乡村建设、社会改造与“革命青年”——从《丰收》中的两组细节看上世纪30年代的起源语境

The Context of R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Revolution Youth in 1930s: A Close Reading of Ye Zi’s A Bumper Harvest

作     者:熊庆元 

作者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 

出 版 物:《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年 卷 期:2012年第4期

页      面:150-15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  题:30年代 《丰收》 社会改造 大革命 乡村建设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语境 起源 

摘      要:叶紫在《丰收》中关于政党政治和农运记忆的两组细节描写,隐秘地表达出上世纪30年代的起源语境。随着大革命的失败,毛泽东在1927年写作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述重心转向了阶级。政党政治博弈的过程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转型,触发了思想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并促使中共在实践层面转向了土地改革。伴随着农村的日益凋敝,社会改造的要求愈益高涨,但乡建学派与中共党人的土地革命之间存在差异。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在上世纪30年代新的政治想象中,通过青年的意象折射出创立新世界的主体表达,也为其后中共的政治实践与建国诉求埋设下了历史印迹。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