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造山带蠕动应力场格局与后造山伸展作用 收藏

造山带蠕动应力场格局与后造山伸展作用

DISTRIBUTION OF STRESS AND POST-OROGENIC EXTENSION IN COLLISION BELTS

作     者:王岳军 林舸 范蔚茗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长沙410013 

出 版 物:《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年 卷 期:1997年第21卷第4期

页      面:369-37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4[理学-构造地质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 

主  题:造山带 蠕动应力场 后造山 伸展作用 

摘      要:在理解岩石圈内部流变分层性和造山带热异常形成与演化多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造山带热-应力作用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造山带不同部位蠕动应力场的格局及其演化。其研究结果表明,碰撞终止后岩石圈内部应力调整或热松驰控制了造山带内部不同层次构造样式。在造山带中心,加厚岩石圈在碰撞附加力终止后40Ma,岩石圈应力强度明显减少,可诱发科迪勒拉式后造山伸展作用;在地壳中下层次或岩石圈深部(约40~60km、120~150km)可发生拆沉作用,但非岩石圈地幔的整体拆沉,其动力源自岩石圈套内部相应层位的应力引张;在40Ma以内或在拆沉作用发生前,岩石圈地幔根部及地壳中下层次作为热的应变软化区段,相应控制着Moho面形态及中上地壳构造样式;缝合带及造山带前缘作为应力挤压区,在10Ma可出现局部应力引张,孕育喜马拉雅式伸展。但在宽度巨大的造山带(1000km以上),后造山伸展作用的发生则与带内其它大规模构造活化有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