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两种生长在铜矿渣上的菊科植物的铜含量 收藏

两种生长在铜矿渣上的菊科植物的铜含量

Copper contents in two species plants of Compositae growing on copper mining spoils.

作     者:李红艳 唐世荣 郑洁敏 

作者机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 版 物:《农村生态环境》 (Rural Eco-Environment)

年 卷 期:2003年第19卷第4期

页      面:53-5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11800)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主  题: 艾蒿 滨蒿 菊科植物 生物修复 

摘      要:对生长于云南鸡冠山铜矿渣上的艾蒿(Artemisiaargyi)和湖北铜绿山铜矿渣上的滨蒿(Artemisiascoparia)进行调查和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2种菊科植物具有比较高的生物量,均为铜矿区的优势植物,其根周围土壤的铜含量高。艾蒿根和叶的铜含量都较高,其根部铜含量为41~156mg·kg-1,平均83±29mg·kg-1;叶部铜含量为58~464mg·kg-1,平均216±96mg·kg-1。滨蒿根部铜含量较高,其变化范围为58~513mg·kg-1,平均183±101mg·kg-1,而茎叶部铜含量相对于根部较低,为42~259mg·kg-1,平均97±52mg·kg-1(含铜量均以干重计)。研究还发现,2种植物对铜的耐受机制不同,艾蒿表现出较强的蓄积铜的潜力,而滨蒿表现出对铜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潜能,因此2者均可作为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先锋物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