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无根与放逐时代的文化救赎:港台学界的存在主义接受——以196... 收藏

无根与放逐时代的文化救赎:港台学界的存在主义接受——以1963年《大学生活》“存在主义专号”为例

Cultural Salvation in the Ages of Rootlessness and Banishment: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Residents Intellectuals' Reception of Existentialism

作     者:刘雅静 

作者机构: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 版 物:《中国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年 卷 期:2018年第3期

页      面:186-202,21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8[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文学] 

主  题:存在主义 文化想象 文化冷战 《大学生活》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与台湾几乎同时掀起存在主义热潮。那是一个无根与放逐的时代,国共内战与冷战地缘政治结构下的民族分裂及港台两地本土的政治高压统治(一为英国殖民统治,一为国民党威权统治)构成了存在主义接受的底色。一些有民族责任心的港台知识分子或显或隐地赋予存在主义一种文化救赎的想象:疗愈民族分裂创伤、复兴民族文化。香港1963年《大学生活》杂志的存在主义专号是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重要场域。这种感时忧国的文化想象能否真正落地则取决于知识分子能否正视本土现实问题,专号内的香港、台湾知识分子在这一点上现出分歧:前者未能脱离冷战意识形态的窠臼,未能正视香港本土的殖民问题;后者则触及到台湾文化西化与政治极权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存在主义专号的分析,透过彼时港台知识分子对存在主义的接受状况,重新审视无根与放逐时代下的港台历史。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