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北丘陵区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特征与气候环境
Characters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Red Earth in the Hilly Area, Northeastern Guangdong, South China, and Their Climatic Environment Significances作者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出 版 物:《地质论评》 (Geological Review)
年 卷 期:2010年第56卷第3期
页 面:355-36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批准号SKLLQG0809)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20070574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471139) 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批准号081057415)项目的成果
主 题:蕉岭红土 末次间冰期 粒度 主量化学元素 热带气候环境
摘 要:地处华南之粤东北丘陵区的蕉岭红土属粉砂质粘土,形成于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细粘粒含量为12.15%~24.64%(平均值18.46%)、Mz为5.91Φ~7.53Φ(6.72Φ)、概率累积曲线和频率曲线分别呈现以四段式和三峰式构型;主元素氧化物以SiO2、Al2O3、TFe2O3为主,含量依次为50.10%~53.14%(51.36%)、23.07%~24.44%(24.00%)、10.18%~11.40%(10.77%),其它如CaO、Na2O、MgO、K2O的含量均小于1%。这一趋向于细粉砂分布的粒度特征和脱硅富铝化的化学元素特征说明红土形成于较强的风化—淋溶作用下,硅铝系数(3.49~3.86,平均为3.64)指示多数层位属次强度富铝化。其气候环境,以2μm和1μm颗粒的含量、硅铝系数、CIA值为指标,与我国的南亚热带—北热带一些地点的现代赤红土和砖红土作一详细对比后认为蕉岭红土发育在湿热于现今南亚热带,相似于热带北缘的气候环境之下。这一看法与前人有关同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由此表明,末次间冰期的粤东北甚至整个华南地区可能都处在类似现今热带北缘的气候环境之下,其时的热带—亚热带界线向北推移了至少3个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