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中国特色”走向“小康”与“和谐” 收藏

从“中国特色”走向“小康”与“和谐”

A Way fro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Comfortable Life” and “Harmony”

作     者:黄平 Huang Ping

作者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00732 

出 版 物:《江苏社会科学》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05年第6期

页      面:6-1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法学]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  题:中国特色 小康社会 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 “和谐” “小康” 《实践论》 现实实践 18世纪 经验基础 

摘      要:我们几乎总是用英国18世纪形成的概念、理论、范式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和实践,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总会不断地遇到矛盾;当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总是认为一定是我们自己的经验错了。我们很少会去怀疑理论本身,我们很少会想,用这些概念来分析中国可能会有什么错。我们有没有想过,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是不是一定要用英国式的工业化这种方式来组织?是不是就有可能,问题不是出在经验、实践上,而是出在理论、概念上?我们今天有没有可能再次回到当年《实践论》提出的问题,或者就像歌德“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不是实践本身错了,而是概念、理论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也许不是错不错的问题,而是那个滋生理论的经验基础和我们的现实实践差得太远,而这个现实实践本身其实是完全可以产生出别的理论、别的概念、别的阐释框架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