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的《周易》占筮观比较研究
A Comparation of Zhu Xi's,Mao Qiling's,and Jeong Yak-yong's Views on Divination of the Zhouyi作者机构:灵山大学校自由专攻学部
出 版 物:《周易研究》 (Studies of Zhouyi)
年 卷 期:2014年第5期
页 面:38-48,5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3[哲学-外国哲学] 010102[哲学-中国哲学]
摘 要: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都以《易》为卜筮之书,但他们的思想在产生背景、具体象数理论的展开以及对揲蓍法的理解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在思想的产生背景方面,朱熹占筮观的思想背景是性理学,他试图把道家的自然观结合到以人为中心的儒家思维中来,要把局限于义理框架的《周易》拓展到象数领域,恢复其象数的内容。毛奇龄则从事功与实事求是的观点上批判理学,集中声讨宋明理学中的道家内容,以使《周易》回到以人为中心的原始儒家视域。而丁若镛则以阐明经典之原义为研究《周易》之目的,认为朱熹的理法之天与三圣作《易》之本来意义相违背。其次,在具体象数思想的展开方面,朱熹以卦爻辞为卜筮而设,非为论理而设,因此研究《周易》要先理解象数。与朱熹一样,毛奇龄也重视《周易》的象,但他认为朱熹不知正确的取象方法,并提出五易说作为解释《周易》的新框架。丁若镛一方面肯定毛奇龄的推易对卦爻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批评其不知爻变、卦变之说。第三,在对揲蓍法的理解,如大衍之数五十的问题、挂一以象三的问题、再扐而后挂的问题、变爻个数的问题等等方面三人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