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涠洲岛附近海域一次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 收藏

涠洲岛附近海域一次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

Studies of a Trichodesmium erythraeum Red Tide in Sea Area Near Weizhou Island Guangxi

作     者:李小敏 张敬怀 刘国强 LI Xiao-min;ZHANG Jing-huai;LIU Guo-qiang

作者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300 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北海536000 

出 版 物:《广西科学》 (Guangxi Sciences)

年 卷 期:2009年第16卷第2期

页      面:188-192页

学科分类:07[理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项目(200509) 南海分局局长基金项目(0534)资助 

主  题:赤潮 红海束毛藻 环境因子 

摘      要: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属蓝藻门、颤藻科、束毛藻属。2004年6月28日至7月1日涠洲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红海束毛藻赤潮,这已是该海域近3年内的第3次红海束毛藻赤潮。赤潮生物的最高密度为7.0×108cell/L。在赤潮发生前涠洲岛附近海域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变化较大,海水硅酸盐和磷酸盐含量逐月降低,赤潮发生前1天硅酸盐和磷酸盐降至最低。赤潮发生前海水温度持续升高。赤潮发生区与未发生赤潮海区相比,赤潮发生区在赤潮发生前硅酸盐含量更低,基本检不出;赤潮发生区磷酸盐含量降低,但是较对照区含量高。在赤潮形成期间,赤潮发生区硅藻数量明显的降低。本次赤潮发生与海水的富营养化无关,是一次非富营养化引发的赤潮,赤潮的发生导致海区的COD升高。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