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中生代地层的褶皱变形及其成因机制 收藏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中生代地层的褶皱变形及其成因机制

Fold Deformations of Mesozoic Strata and Their Genetic Mechanism in Southwestern Dongsha Waters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作     者:孙鸣 任金锋 钟广见 易海 SUN Ming;REN Jinfeng;ZHONG Guangjian;YI Hai

作者机构: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510760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出 版 物:《地质论评》 (Geological Review)

年 卷 期:2018年第64卷第4期

页      面:828-84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KLMMR-2015-A-16 KLMMR-2017-A-05)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南海北部及台湾海峡油气资源调查"(编号:DD20160154)的成果~~ 

主  题:东沙海域 中生代 褶皱变形 

摘      要:南海北部东沙海域中生代地层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变形一直存在多种争议。本文利用近两年采集的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在识别中生界和新生界主要构造地层界面的基础上,识别并精细表征了三种类型的褶皱变形,依据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命名为挤压背斜A、滚动背斜B和弯折背斜C。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提出了各演化阶段的典型构造变形模式,并认为挤压背斜A与晚白垩世区域隆升和挤压作用有关;滚动背斜B主要与古近系南海北部陆缘强烈伸展作用有关;弯折背斜C主要与新近系早期凹陷深部地幔上隆导致的强烈热沉降作用有关。研究结果为揭示潮汕坳陷前新生界残留盆地经历的复杂动力学演化过程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