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源区和周边三维密度结构及重力场变化 收藏

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源区和周边三维密度结构及重力场变化

The 3D density structure and gravity change of Ludian M_s6.5 Yunnan epicenter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作     者:陈石 王青华 王谦身 王岩 卢红艳 徐伟民 石磊 郭凤义 

作者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出 版 物:《地球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年 卷 期:2014年第57卷第9期

页      面:3080-309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801[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07[理学]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基  金:国家地震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19B01-05) 科技部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208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104046)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QJB12C03)联合资助 

主  题:重力反演 三维密度结构 重力场变化 鲁甸地震 川滇地区 

摘      要: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_s6.5地震,震源机制显示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断层破裂面以北西向为主,与昭通断裂带近乎垂直.本文基于三维重力反演技术,采用Crust1.0地壳结构模型和最新Moho面深度模型联合约束,反演得到了该地震震源区及周边的三维密度结构特征.反演结果表明:鲁甸地震震源区南北两侧块体运动受到昭通断裂不同程度阻隔,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昭通断裂北段地壳物质运移的阻挡能力相比南段更强.通过进一步调查距离震中较近的流动重力测点的点值变化发现,从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大海村(P1)重力点值减小,减小幅度达到19μGal,而位于昭通断裂东北侧的江底(P5)重力点值同期变化显示为增加,其他距离较远测点在震前重力变化不明显.综上结果对鲁甸地震的成因机制给出了初步解释.本文结果对于认识孕震区深部结构及地球物理场时空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对识别与局部重力变化有关的地震前兆也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