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国体”与“夷夏”:鸦片战争前中英观念冲突的历史考察 收藏

“国体”与“夷夏”:鸦片战争前中英观念冲突的历史考察

“National Dignity” and the “Celestial-Barbarian Idea”: A Survey on the Sino-British Ideological Conflicts before the Opium War

作     者:吴义雄 

作者机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州口岸史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出 版 物:《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年 卷 期:2018年第6期

页      面:100-11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招标项目“清代广州口岸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4ZDB043)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国体 夷夏 观念冲突 利益 鸦片战争 

摘      要:19世纪前期,中英关系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两国之间围绕清朝秉持的夷夏观念而发生长期争端。由此产生的种种纠葛可以理解为文化冲突,但这些争端实际上与经济、政治利益密切相关。1814年中英双方因阿耀案原因的表述问题产生的交涉导致了有利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新章的出现。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与清廷之间的礼仪之争,服从于英人对礼仪问题与其在华贸易利益关系之理解。1830年前后,英国人将清廷制订的制度看作他们屈辱的来源,展开长时间的抗议。由于其时清朝不会因其抗议而改变其制度,这样就在英人中将中英关系问题逻辑地导向武力解决的舆论或建议。这一脉络可为我们理解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的巨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