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控便机制变化的研究 收藏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控便机制变化的研究

Study of shift mechanism of bowel control after lapar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ultra-low rectal carcinoma

作     者:郭志刚 周仕海 陈宏 王尧 雒洪志 冯春在 邓辉洲 杨志锋 李继延 Guo Zhigang;Zhou Shihai;Chen Hong;Wang Yao;Luo Hongzhi;Feng Chunzai;Deng Huizhou;Yang Zhifeng;Li Jiyan

作者机构: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528403 

出 版 物:《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hinese Archives of General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

年 卷 期:2018年第12卷第3期

页      面:200-203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基  金:中山市科技局科研基金立项项目(2015B1202) 

主  题:直肠肿瘤 括约肌切开术,内窥镜 控便 超低位 

摘      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控便机制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29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ISR术患者为治疗组,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时进行肛门失禁Wexner评分,与肛管测压、代直肠静息容量测定相结合以评估患者的排便功能,同时设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显示,治疗组术后1、3、6、12个月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内术后3、6、12个月均与上一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4,P0.001)。患者肛管压力测定显示,治疗组术后1、3、6个月的最大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内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静息压均与上一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29,P0.05)。代直肠静息容量测定显示,治疗组所有检测时间点的静息向量容积、收缩向量容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组内术后3、6、12个月均与上一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640.715、3 421.403,均P0.001)。结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患者肛门控便功能是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术后12个月左右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