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四川及邻区地壳流与动力特征研究 收藏

四川及邻区地壳流与动力特征研究

Research on crustal flow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Sichu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作     者:范军 朱介寿 江晓涛 吴朋 杨宜海 Fan Jun;Zhu Jieshou;Jiang Xiaotao;Wu Peng;Yang Yihai

作者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29号610041 

出 版 物:《中国地震》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年 卷 期:2014年第30卷第4期

页      面:475-489页

学科分类:070801[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07[理学]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99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4062)资助 

主  题:四川及邻区 接收函数 地壳流 动力特征 

摘      要:利用四川地震台网区域地震台站和布设于该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的宽频带地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反演等方法,对四川及邻区地壳流动与动力作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地壳及上地幔速度显著高于青藏高原东缘。盆地中地壳vS值达3.6-3.8km/s,上地幔vS值为4.5-4.8 km/s,且地壳内无低速层,岩性上显示为刚强的地块。青藏高原东缘各台站的vS断面最显著的特征是速度值很小,中地壳vS平均值为3.0-3.4 km/s,上地幔vS值为4.0-4.5km/s。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大部份低速层位于深度20-40km的中地壳,在深度为10-20km的上地壳及40-60km的下地壳中,也出现少量的低速层。受印度板块向北推移的影响,青藏高原东缘在向东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产生向南及南东运动。这些运动过程的产生是由于研究区受到较为复杂的力的作用。正是在这些力的作用下,青藏高原东缘成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低速的地壳流受到刚强的四川盆地的阻挡出现拆层现象,并拆分为向上及向下的2或3支分流。向上的分流侵入上地壳引起地表隆升,形成陡峭的高峰。向下的分流侵入下地壳以至上地幔,使地壳加厚莫霍界面下沉。青藏高原东缘地壳流主要沿活动断裂带上分布。它从青藏高原东缘中部羌塘地块流出,主流沿北西南东的鲜水河断裂带流动,然后转向南北沿安宁河及小江断裂向南。在研究区域的北部,还有1支北东向及东西向到龙门山的地壳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