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汉代至元代北京什刹海成湖的地层证据——以小石碑胡同工地西壁南... 收藏

汉代至元代北京什刹海成湖的地层证据——以小石碑胡同工地西壁南剖面为例

Evidence in Stratum for Shichahai Becaming Lake from Han-Dynasty to Yuan-Dynasty: A Case of the Southern Section at the Western Side of Building Site in Xiaoshibei Hutong

作     者:马悦婷 岳升阳 徐海鹏 张鹏飞 MA Yueting;YUE Shengyang;XU Haipeng;ZHANG Pengfei

作者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首都博物馆北京100007 

出 版 物:《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年 卷 期:2015年第51卷第3期

页      面:451-46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3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122024)资助 

主  题:沉积特征 环境演变 什刹海 

摘      要:对北京什刹海北岸小石碑胡同工地西壁剖面沉积物粒度、化学成分及孢粉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从汉代至元代,什刹海有4个环境演变阶段的沉积物:1930~1820 a BP为河流相的分支河道、河漫滩沉积;1820~1295 a BP为湖泊沉积,其中三国时期(1730~1690 a BP)水域较大,水体较深,可能与车箱渠的修筑有关,此后逐渐退为湖滩;1295~970 a BP为河流相沉积;970~580 a BP为湖滩沉积,是当时什刹海北岸的边缘地带。孢粉组合反映低湿地植被的环境特点,符合该地区沉积物的环境背景特征。元代湖岸距当时的斜街约100 m,距今什刹海北岸约80 m。研究结果揭示了什刹海湖泊演变的历史,为什刹海环境演变研究乃至北京城区的历史地理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