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香港周边海域野生鱼体内DDTs和PCBs的含量分布和食用风险... 收藏

香港周边海域野生鱼体内DDTs和PCBs的含量分布和食用风险评估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DTs and PCBs in Wild Fish from Hong Kong Coastal Areas and Potential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作     者:苏杨 鲍恋君 曾永平 SU Yang1,2, BAO Lian-jun3 , ZENG Eddy y1,3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广州510632 

出 版 物:《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 卷 期:2018年第39卷第4期

页      面:1861-187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90240) 

主  题:香港 野生鱼类 滴滴涕 多氯联苯 风险评估 

摘      要:为研究香港周边海域鱼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评估,采集了香港周边海域中31种野生鱼,分析鱼体中两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结果表明,香港周边海域野生鱼类DDT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44~17 ng·g^(-1)和0.028~6.3 ng·g^(-1),与国内外其他地方相比处于中低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大屿山西部的鱼体内DDTs含量最低,而吐露港鱼体中PCBs含量最低.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食性影响其在鱼体内DDTs与PCBs的富集程度.来源分析显示野生鱼体内DDTs来源主要为历史残留,迁徙的鱼类可能受沿海岸河口DDTs污染影响.此外,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香港青少年和成年人长期食用香港周边海域的鱼类可能会存在潜在的终生致癌风险.因此,香港当地居民应尽量减少对其周边海岸野生鱼类的摄入.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