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在临床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 收藏

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在临床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方面的价值

作     者:钟庆英 谢峥 

作者机构:广西贺州广济医院放射科广西贺州542800 

出 版 物:《现代医用影像学》 (Modern Medical Imageology)

年 卷 期:2017年第26卷第6期

页      面:1645-1646页

学科分类:0831[工学-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100207[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08[工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0106[医学-放射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临床诊断 

摘      要:目的:探究在临床中应用CT、MRI以及磁共振动脉成像(MRA)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参与研究,分别为本组患者行CT检测、MRI检测以及MRA检测,对比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差异性。结果:本组参与研究的26例患者,经过CT检测显示阳性患者6例(23.08%),阴性则为20例(76.92%);而MRI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患者18例(69.23%),阴性患者8例(30.77%),经过统计学计算结果显示P0.05,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有意义。另,MRA检测结果显示13条A型基底动脉,3条B型,4条C型,1条无异常动脉,2条A型与B型合并改变动脉。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中,MRI的诊断有效率以及准确率更优于CT检查,因此,可扩大MRI诊断方式在临床类似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范围,提升眩晕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有效率,早日为患者进行治疗。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