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灵璧磬考——兼论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收藏

灵璧磬考——兼论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作     者:李舜华 

作者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 版 物:《励耘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LIYUN(Literature Volume))

年 卷 期:2017年第2期

页      面:99-114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1[哲学] 050105[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2[哲学-中国哲学] 05[文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代乐学与曲学研究”,项目编号11BZW060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明史乐志》及相关音乐文献之笺证”,项目编号0515 

主  题:泗滨浮磬 灵璧石与华原石 明代礼乐制度 复古(乐)思潮 会通与性灵 

摘      要:文学领域的复古思潮实与经学领域的复古乐思潮互为表里。譬如,八音之中以石为上,而取石必求“泗滨浮磬,实为复古乐思潮的核心象征之一。唐玄宗弃灵璧而用华原,一如闲太常而置教坊,都被视为雅乐丧而俗乐兴的表征,以至于唐宋儒者纷纷不满,新乐府运动也因此而兴。明建,朱元璋锐复雅乐,即择泗州灵璧以制磬,却因石声难和而怅然;再论祀必石磬,磬必泗滨,却是明中叶复古乐思潮重兴后,儒者礼乐自任的积极主张;隆万以来复古乐思潮受挫,一方面,儒者考实,取磬不独泗滨说渐起;另一方面,文人雅赏,收藏灵璧之风大兴。前者与会通思潮有关,后者与性灵思潮相通。可以说,晚明迄清乾隆间,泗滨磬与华原石之聚讼再起,便如中唐以来迄北宋间议论一般,恰恰标志了雅俗乐的又一次大变——所谓俗乐(戏曲)大兴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