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长江中下游周代前期青铜器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收藏
先秦、秦汉史

长江中下游周代前期青铜器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The Influences of the Bronz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Central Plains in Early Zhou Dynasty

作     者:陈小三 

出 版 物:《先秦、秦汉史》 

年 卷 期:2017年第4期

页      面:175-204页

基  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80002) 

摘      要: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周代青铜器群年代的认定,学术界素来分歧较大①。近年来,平顶山应国墓地所出个别铜器,可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周代青铜器年代可早到西周早、中期②,但这毕竟是零星线索。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传世及出土文献中均有西周王朝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联系的记载。为何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屯溪、江苏丹徒烟墩山等地发现了典型周文化风格的青铜器,而中原地区却未见到长江中下游风格的青铜器?究竟是没有发现,还是我们没能识别出来?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并回答。 在周代青铜器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都强调中原地区的对外影响,只有个别学者认识到中原地区周代青铜器中有外来因素③,加之学术界一般默认中原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多是当地铸造,所以在周代青铜器的研究上,缺乏与周邻文化铜器进行对比研究的视角。这种情况制约了我们对中原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周代青铜器的认识。 本文通过识别一批中原地区发现的具有长江中下游地区风格的青铜器,来阐释中原地区西周青铜器在其发展和演变中也曾受到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原地区西周青铜器中的外来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周铜器断代,以及西周时期中原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考古分期的角度来看,春秋早期可以和西周晚期划作一个阶段④。春秋早期铜器的造型、纹饰仍然延续了西周晚期的式样,直到春秋中期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另外,从制作工艺来看,西周到春秋早期,鼎、簋等器类的耳、足普遍与器身浑铸,而到了春秋中期,铜器上的耳、足通常分铸。有学者将西周到春秋早期这一时段称为“周代前期⑤。本文沿用这一概念。 一 高砂脊及炭河里铜器群 青铜器铸造是一项复杂、精密的生产活动,制作和组合陶范是这项活动的核心。以往青铜器研究中,更多地关注铜器形制及纹饰的差异,鲜有涉及不同区域间铜器的铸造方法是否有别。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积累了丰富的铜器材料,为我们认识其与中原地区青铜器分范方式提供了资料保障。除了传统的器型、纹饰分析外,本文也尝试比较二者分范方式的差异。 首先来看中原地区青铜鼎的分范方式。从孝民屯出土的陶范来看,殷墟青铜器的分范方式很灵活。殷墟一期之前,铜鼎不带顶范,铸型为3fz(Y)。殷墟一期,多流行带有顶范的3fz+3z+1(△)铸型。殷墟二期以后,腹足之间多使用水平分范的6jf+3z+1(△)铸型。殷墟末期,明器化铜器多为简单的三分铸型,实用器仍流行腹足之间有水平分范的铸型方式。西周早期,制作精良的铜鼎大多沿用从殷墟二期开始出现的腹足之间使用水平分范的6jf+3z+1(△)铸型方式⑥。综合而言,中原地区从二里头到晚商时期,青铜鼎(尤其是颈部)的分范,是朝着多段、重复的方向发展。这种多段重复的纹饰,只需要制作一节陶模,便可翻制出一周的陶范。本文将这种分范方法概括为极度分范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