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A new molar from the Middle Pl... 收藏

A new molar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d assemblage of Yanhuidong, Tongzi, South China

A new molar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d assemblage of Yanhuidong, Tongzi, South China

作     者:Anne DAMBRICOURT MALASSE ZHANG Pu Patricia WILS Anne DAMBRICOURT MALASS(E);ZHANG Pu;Patricia WILS

作者机构:UMR 7194 CNR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Department of Man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of Human Paleontology1 Rue Rend Panhard 75013 Paris France Guizhou Mountainous Resources Institute 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 550001 Guiyang Guizh 

出 版 物:《人类学学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8年第37卷第1期

页      面:1-1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考古学] 060305[历史学-专门史与整体史] 06[历史学] 060109[历史学-专门考古] 0603[历史学-世界史] 

基  金:喀斯特高原山地旅游资源评价研究(2016YFC0502606-002) UMR7194/CNRS-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Paris,France 

主  题:桐梓 上颊齿 古人类 中国南方 中更新世 

摘      要:1988年,贵州省博物馆对桐梓岩灰洞的支洞进行了最后一次发掘。2014年,在洞内第四层堆积物中鉴定出逾2000件的动物牙齿化石,以及一枚古人类上颊齿(编号:TZ-1)。1991年,铀系法测定这些次生堆积物的沉积年代约为距今24万年。本文运用高精度CT(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对TZ-1的釉质齿质界面(EDJ)和牙髓腔几何形态进行了分析。TZ-1的冠面形态有如下特征:次尖小且在远中舌侧不发育,咀嚼面轮廓呈四边形,颊舌径稍大过近中远中径,原尖舌侧齿带发育,齿尖从大到小依次为原尖、后尖、前尖和次尖。TZ-1牙髓腔的髓角与其釉质齿质界面以及釉质表面的形态都具有相关性。TZ-1的形态与M1虽有相似之处,但完全不同于1983年出土于同一层位的另两颗M1;其应被鉴定为dm2,并可被归入中中更新世的中国直立人支系。岩灰洞上臼齿PA 875的形态与建始龙骨洞PA 1279和周口店直立人等古老型直立人相似。岩灰洞另一枚刚萌发的臼齿PA 874具有凸出的次尖和长菱形的外廓,接近于爪哇型直立人Sangiran NG 91-G10;这也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共有衍征。但PA 874的冠面仍保留了亚洲型的齿带,因而被归入人属未定种。因出土自次生堆积,岩灰洞的三种古人类类型未必曾同时并存,但却揭示了华南地区人类演化进程中的多样面貌。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